硬件年史


  • NVIDIA
  • 显卡番外
  • INTER
  • CPU番外
  • AMD CPU
  • AMD GPU
  • 完结篇
  • NVIDIA

    1993年,英伟达成立,一个时代产生。

    1995年,由NV1核心打造的第一张显卡STG-2000X,没啥用,被对手ATI按在地上摩擦。

    1996年,世嘉看上了NV1,但NV2芯片依旧垃圾,所以世嘉选择了3DFX的产品,NV2寄了。

    1997年,NV3研发成功,并制作了128位宽的第二张显卡Riva 128,一些OEM厂看好英伟达。

    1998年,NV4又寄了。

    1999年,NV5核心大获成功,第三张显卡是用0.25微米工艺的Riva TNT2。

    1999年10月,第一个GeFore核心GeForce 256制作的256bit显卡,被英伟达以核心命名。

    2000年,新的GeForce 2核心制作了GeForce2 GTS等5张显卡。

    2001年,GeForce3支持了DX8,首次出现带TI显卡。

    2002年,核心,架构概念分开,GeForce4 TI显卡核心为NV25架构为GeForce2,以后,此GeForce非彼GeForce(好像本来就不是)。

    2002年11月,NV30核心打造的GeForce FX5800是当时非常激进的产品,使用了DX9,0.13微米工艺,GDDR2等,争议十分大,当时的程序大部分采用的是DX7,但是用了DX9后,他的DX7性能会必然降低,这就导致这张显卡几乎没人买,英伟达再推出一年后就下架停产了。

    2004年,英伟达已经成为了行业霸主,可ATI的高端技术还是比英伟达强。同时,英伟达推出了GeForce 6系显卡,NVDIA SLI问世。

    2005年,GeForce 7系出现从这一代开始,英伟达放弃了“NV+数字”的命名方式,转而使用“G+数字”来作为核心代号。

    2007年,GeForce 8系和9系,我们熟悉点的数字+GTX的显卡命名方式出现,如8800GTX,当年最强显卡8800U第一次使用了DX10技木。当年英伟达最后一个对手ATI早已经不覆当年,只能掏出自己家的8个核心浓缩在一张显卡上,但还是无济于事,发热量十分严重,并且性能也被英伟达的中端型号吊打,这个时候,曾经的行业第一霸主ATI基本已经宣告灭亡了(但是事情还没完,如今的这家公司已经在水冷界混得风生水起,某些高端的水冷就是找这家公司拿水泵)。

    2009年,我们最熟悉的命名方式在这时候出现,GTX或GT+数字。GeForce 200核心出现,制作出GT210,GTX260等显卡。

    2010年,AMD干起了显卡行业,并发展到今天与英伟达平起平坐。GeForce400核心成为了GTX480等显卡。

    2011年,GeForce 500核心,第一任核弹GTX590出现,英伟达第一次使用了后缀为90的命名方式。将双芯显卡全部改为后缀90,同时诞生了DX11技术。

    2012年,GeForce 600,第二任核弹,战术核显卡GTX690出现,当时是硬件时代的黄金时期,也被称为核战时期,当时满大街都是强大的硬件玩家,厂商都在想着如何让价格更低或者多堆点料,从客观上说,这的确是一个好事,但之后硬件时代的低迷,最终导致了现在。

    2013年,GeForce 700,一代卡王GTX750TI,如今都还有一堆库存,1G显存成为标配。

    2015年,GeForce 900,如今你能买到二手卡中性价比极高的一批,特别是GTX970和960。

    2016年,GeForce 10,ETC被爆出可以挖矿获得的一年。整个10系都被洗劫一空,不过也诞生了又一代神卡GTX1060,这一年也直接影响到了现在的显卡市场,虚空技术DX12出世,已经过了六年这技术还是没有怎么用。

    2018年,矿难时期,GeForce 20出来了,并支持光追和DLSS技术。20系生于矿难,却终于矿潮。同时,英伟达倒着发了一个16系。

    2020年,GeForce 30,这个应该谁都知道吧。DX12再次升级。但是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用的到。

    2022年,英特尔加入了显卡市场,发布了A380显卡,约等于GTX1650。AMD干出了6000系显卡,英伟达反倒进军了进CPU,难道是想继续做2007年的Nforce芯片组吗的?v

    2023年,大概率会发GeForce 40,并且出个CPU。

    这次文章写短了,显存,PCI-E等技术没说,小事件没写,大事件也少了些。

  • 显卡番外

    ISA:作为最早的PC总线,ISA诞生于DIY还未开始流行的1981年,它作为IBM PC/XT电脑的系统总线首次出现,由于PC/XT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曾经是PC领域的统治者,所以ISA最开始被称为PC总线或者PC/XT总线。在随后推出的基16-bit Intel 80286处理器的PC/AT当中,ISA也相应地被扩展到了16bit,并被称呼为PC/AT总线。为了开发与IBM PC兼容的外部设备,行业内最终确立了以IBM PC总线规范为基础的总线,ISA是8/16bit的系统总线,最大传输速率仅为8MB/S,但在当时是足够满足速度需求的。ISA允许多个CPU共享系统资源,且具有良好的设备兼容性,这让它成了当时最流行的系统总线。ISA接口也就因此而成为了主板上的标准配置,无论声卡、显卡、解压卡还是别的什么设备,当时所要用到的几乎所有外接板卡都需要ISA接口。

    PCI:PCI是由Intel在1991年推出的一种局部总线,以最初目的而言,它并不是作为ISA的终结者出现的。PCI在结构上可以被视为CPU和原来的ISA之间插入的一级新总线,它拥有全新的操作方式,可以经由桥接电路来协调数据的传送,新加入的管理器能够提供信号缓冲,这让PCI的外设支持数量明显提升,并能在高时钟频率下保持高性能,它为当时的显卡、声卡、网卡、MODEM甚至数据采集卡等等设备提供了连接接口。PCI总线及接口家族并没有像ISA那样仅仅发展了一代便戛然而止,随着对更高性能的要求,更为高速的64bit PCI/PCI-X总线也被提出,其频率规划提升到66~133MHz。但这些总线及接口大多服务于更高级别的服务器产品线,我们所见的最广泛的PCI接口仍旧是采用32 bit/33MHz的标准PCI接口。良好且异常广泛的兼容性,理想的系统资源占有率以及低廉的成本让PCI接口成了相当长一个时期里主板上出现最多的接口,它甚至变成了衡量主板可扩展性及实用性的标志之一。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,随着Voodoo 2、TNT以及G200等第二代3D显卡的问世,PC用户们忽然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——在数倍激增的多边形以及材质解析度的作用下,PCI总线看似富裕的133MB/S的带宽,在新一代3D显卡面前竟然已经变得不够用了。好在技术端的反应一直都是快于市场端的,新一代3D显卡的需求,早在其研发阶段就已经被业界所注意到了,与新一代3D显卡一同到来的,还有新的AGP接口。

    AGB:与PCI一样,AGP同样由Intel所提出。早在第一代3D加速卡刚刚普及的90年代中期,Intel就注意到了激增图形需求所带来的通讯带宽即将超过PCI总线的承受能力,为了应对这一矛盾,Intel在PCI V2.1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图形设备专用接口——AGP规范,并在1997年的440LX芯片组当中首次予以实现。随着显卡的高速发展,AGP也在不断的提升着自己的能力,从最开始的1X到后来的2X、4X甚至8X,其带宽也从266MB/S一路提升到了令PCI总线汗颜的2133MB/S,工作电压也一步步下降到了0.8V之低。尽管如此,AGP保持了PCI外形不变且统一的光荣传统,其独特的单一棕色接口,在那个时代几乎成了“图形接口”的代名词。

    PCI-E:在AGP/PCI之后,成本高昂的PCI-X并没有成为接班人,主板的PC总线及接口来到了PCI-Express时代。PCI-E以优秀的高速点对点传输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带宽提升,其兼容性和扩展灵活性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在经过了短暂的更替之后,PCI-E接口便完全取代PCI/AGP并成为了大部分主板的唯一板卡扩展接口。在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各种混搭之后,PC的扩展接口在PCI-E时代首次迎来了大一统的格局。早在2001年的春季,英特尔公司就提出了要用新一代的技术取代PCI总线和多种芯片的内部连接,并称之为第三代I/O总线技术。随后在2001年底,包括Intel、AMD、DELL、IBM在内的20多家业界主导公司开始起草新技术的规范,并在2002年完成,对其正式命名为PCI Express,简称PCI-E。它采用了目前业内流行的点对点串行连接,比起PCI以及更早期的计算机总线的共享并行架构,每个设备都有自己的专用连接,不需要向整个总线请求带宽,而且可以把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频率,达到PCI所不能提供的高带宽。视可扩展性需求不同,现代主板的标准接口配置通常会包含若干个PCI-E 1x短槽以及2个以上的PCI-E 8/16x长槽,这些PCI-E接口已经取代了其他所有接口的功能,连接了包括显卡,声卡,扩展卡甚至SSD硬盘在内的几乎所有PC扩展硬件。除非芯片组提供支持,你甚至连PCI接口都很难再看到。

  • INTER

    中央处理器(Central Processing Unit,CPU)用于执行逻辑运算,是现代电子产品的核心,其发展水平决定了芯片在人类生活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。第一片 CPU 诞生于 1971 年,之后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。在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时代,CPU 架构设计的更迭、集成电路工艺的提升使得 CPU 的晶体管数量遵循摩尔定律的预测,以迅猛的速度不断增长。

    CPU 制造领域最有代表性的公司是英特尔。1971 年英特尔推出的第一款处理器 4004 ,其集成了 2300 个晶体管;2000年,其奔腾(Pentium)4 处理器的晶体管已经达到了 4200万 个;2013 年,其酷睿 i7 处理器的晶体管数量达到 18.6 亿个。短短 40年间,英特尔处理器产品中包含的晶体管数量增加了 80 多万倍。 Intel在1969年为日本计算机制造商Busicom的一项专案,着手开发第一款微处理器,为一系列可程式化计算机研发多款晶片。最终,英特尔在1971年11月15日向全球市场推出4004微处理器,当年Intel 4004处理器每颗售价为200美元。4004是英特尔第一款微处理器,为日后开发系统智能功能以及个人电脑奠定发展基础,其晶体管数目约为2300颗。

      

    1974年,Intel推出8080处理器,并作为Altair个人电脑的运算核心,Altair在《星舰奇航》电视影集中是企业号太空船的目的地。电脑迷当时可用395美元买到一组Altair的套件。它在数个月内卖出数万套,成为史上第一款下订单后制造的机种。Intel 8080晶体管数目约为6千颗。

      

    80286(也被称为286)是英特尔首款能执行所有旧款处理器专属软件的处理器,这种软件相容性之后成为英特尔全系列微处理器的注册商标,在6年的销售期中,估计全球各地共安装了1500万部286个人电脑。Intel 80286处理器晶体管数目为13万4千颗。1984年,IBM公司推出了以80286处理器为核心组成的16位增强型个人计算机IBM PC/AT。由于IBM公司在发展个人计算机时采用了技术开放的策略,使个人计算机风靡世界。

      

    1989年,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80486芯片由英特尔推出。这款经过四年开发和3亿美元资金投入的芯片的伟大之处在于它首次实破了100万个晶体管的界限,集成了120万个晶体管,使用1微米的制造工艺。80486的时钟频率从25MHz逐步提高到33MHz、40MHz、50MHz。

      

    1997年推出的Pentium II处理器结合了Intel MMX技术,能以极高的效率处理影片、音效、以及绘图资料,首次采用Single Edge Contact(S.E.C)匣型封装,内建了高速快取记忆体。这款晶片让电脑使用者撷取、编辑、以及透过网络和亲友分享数位相片、编辑与新增文字、音乐或制作家庭电影的转场效果、使用可视电话以及透过标准电话线与网际网络传送影片,Intel Pentium II处理器晶体管数目为750万颗。

      

    1999年推出的Pentium III处理器加入70个新指令,加入网际网络串流SIMD延伸集称为MMX,能大幅提升先进影像、3D、串流音乐、影片、语音辨识等应用的性能,它能大幅提升网际网络的使用经验,让使用者能浏览逼真的线上博物馆与商店,以及下载高品质影片,Intel首次导入0.25微米技术,Intel Pentium III晶体管数目约为950万颗。

      

    与此同年,英特尔还发布了Pentium III Xeon处理器。作为Pentium II Xeon的后继者,除了在内核架构上采纳全新设计以外,也继承了Pentium III处理器新增的70条指令集,以更好执行多媒体、流媒体应用软件。除了面对企业级的市场以外,Pentium III Xeon加强了电子商务应用与高阶商务计算的能力。在缓存速度与系统总线结构上,也有很多进步,很大程度提升了性能,并为更好的多处理器协同工作进行了设计。

      

    2000年英特尔发布了Pentium 4处理器。用户使用基于Pentium 4处理器的个人电脑,可以创建专业品质的影片,透过因特网传递电视品质的影像,实时进行语音、影像通讯,实时3D渲染,快速进行MP3编码解码运算,在连接因特网时运行多个多媒体软件。

      

    2003年英特尔发布了Pentium M处理器。以往虽然有移动版本的Pentium II、III,甚至是Pentium 4-M产品,但是这些产品仍然是基于台式电脑处理器的设计,再增加一些节能,管理的新特性而已。即便如此,Pentium III-M和Pentium 4-M的能耗远高于专门为移动运算设计的CPU,例如全美达的处理器。

      

    2005年Intel推出的双核心处理器有Pentium D和Pentium Extreme Edition,同时推出945/955/965/975芯片组来支持新推出的双核心处理器,采用90nm工艺生产的这两款新推出的双核心处理器使用是没有针脚的LGA 775接口,但处理器底部的贴片电容数目有所增加,排列方式也有所不同。

      

    2010年6月,Intel再次发布革命性的处理器——第二代Core i3/i5/i7。第二代Core i3/i5/i7隶属于第二代智能酷睿家族,全部基于全新的Sandy Bridge微架构,相比第一代产品主要带来五点重要革新:

      

    1、采用全新32nm的Sandy bridge微架构,更低功耗、更强性能。

      

    2、内置高性能GPU,视频编码、图形性能更强。

      

    3、睿频加速技术2.0,更智能、更高效能。

      

    4、引入全新环形架构,带来更高带宽与更低延迟。

      

    5、全新的AVX、AES指令集,加强浮点运算与加密解密运算。

      

    在2012年4月24日下午北京天文馆,intel正式发布了Ivy Bridge处理器。22nm Ivy Bridge会将执行单元的数量翻一番,达到最多24个,自然会带来性能上的进一步跃进。Ivy Bridge会加入对DX11的支持的集成显卡。另外新加入的XHCI USB 3.0控制器则共享其中四条通道,从而提供最多四个USB 3.0,从而支持原生USB3.0。CPU的制作采用3D晶体管技术,耗电量会减少一半。采用22nm工艺制程的Ivy Bridge架构产品将延续LGA1155平台的寿命,因此对于当时打算购买LGA1155平台的用户来说,起码一年之内不用担心接口升级的问题了。

      

    2013年6月4日intel发表四代CPU“Haswell”,第四代CPU脚位称为Intel LGA1150,主机板名称为Z87、H87、Q87等8系列晶片组,Z87为超频玩家及高阶客群,H87为中低阶一般等级,Q87为企业用。Haswell CPU将会用于笔记型电脑、桌上型CEO套装电脑以及DIY零组件CPU,陆续替换现行的第三世代Ivy Bridge。

      

    英特尔2015年1月6日宣布了第五代酷睿移动处理器系列,第五代酷睿移动处理器系列采用Broadwell架构的产品,为笔记本电脑带来更好的性能和更长的电池寿命。它们的核心面积减小37%,晶体管数量多出35%。新的第五代酷睿移动处理器采用14nm工艺,晶体管数量高达19亿个。和Haswell产品相比,视频转换时速度最多快50%,3D图形性能最高提升22%。采用第五代处理器轻薄本产品的续航将可以突破10-12个小时甚至更长。此次酷睿系列搭载的显卡将支持4K视频的硬件解码。使得播放4K视频时的CPU占有率由原来的40%-90%大幅降低为4%-10%。此外,WiDi无线显示也将在这一代产品中支持无线传输4K视频。这14款酷睿处理器中,有10款功耗为15W的处理器采用英特尔核芯显卡,4款28W的处理器采用英特尔锐炬显卡。另外第五代酷睿处理器支持一些全新的人机交互模式,如英特尔的RealSense(3D实感技术)。

      

    2015年9月,英特尔公司发布了第六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家族,作为公司迄今为止最出色的处理器,它标志着人与电脑之间的关系提升至一个新的阶段。第六代智能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在有史以来最低的功耗水平上,带来了更高的性能和全新的沉浸式体验。同时,它还能支持最广泛的计算设备,遍及从超移动计算棒,到2合1设备、大屏高清一体机、移动工作站的各种设计。

    2016年下半年,英特尔发布了八代酷睿。性能把二代锐龙按在地上摩擦。同时,规格再次提升,所有的CPU都升级到了12纳米工艺,八代I9提升到了十纳米工艺。这时候的CPU已经发热到200W,也是这时候水冷开始兴起,并发展到现在I5也得用水冷。

    2016年下半年,英特尔发布了八代酷睿。性能把二代锐龙按在地上摩擦。同时,规格再次提升,所有的CPU都升级到了12纳米工艺,八代I9提升到了十纳米工艺。这时候的CPU已经发热到200W,也是这时候水冷开始兴起,并发展到现在I5也得用水冷。

    2017年,英特尔发布九代酷睿,八代的马甲版,被称为智商检测u,学校的PPT用的就是这个,也是很多奸商用来忽悠小白的工具。

    2018年,英特尔在自己的九代酷睿上修修补补,发布的新版九代酷睿将规格和用量提升了。一般被称为9.2代酷睿。

    2019年,十代酷睿,以强大的性能完爆九代酷睿,卖的还更便宜。同期,英特尔发布了新的核心显卡,从UHD530,570提升到UHD630,670。

    2020年,11代酷睿,第二代智商检测u。甚至I9频率没有变,但是比上一代还少了两个线程,一个核心。

    2021年,12代酷睿,牙膏挤爆了,低端的I3单核性能就比上代I9的还要强。从12代开始,十代又被叫成了智商检测U3代。

    2023年,13代酷睿,希望不要挤牙膏。

  • CPU番外

    第一代:LGA 1156接口;Nehalem架构32纳米(目前几乎不可见)

    1、赛扬:G1101;

    2、奔腾:G6950、6951、6960;

    第二代:LGA 1155接口;Sandy Bridge架构32纳米(目前市面很少)

    1、赛扬:G440、G460、G465、G470、G530、G540、G550、G555

    2、奔腾:G630、G850;

    3、酷睿I3:2100、2120、2130

    4、酷睿I5:2300、2310、2500、2500K

    5、酷睿I7:2600、2600K

    备注:主要使用H61/B75 Z77

    第三代:LGA 1155接口;Ivy Bridge架构22纳米(目前还有余热)

    1、赛扬:G1610、G1620、G1630

    2、奔腾:G2020、G2030、G2120

    3、酷睿I3:3220、3225、3240

    4、酷睿I5:3450、3550、3570、3570K

    5、酷睿I7:3770、3770K

    备注:主要使用H61/B75 Z77

    第四代:LGA 1150接口;Haswell架构22纳米(目前市面少量在售)

    1、赛扬:G1820、G1830、G1840、G1850

    2、奔腾:G3220、G3260、G3258(20周年纪念)、G3420

    3、酷睿I3:4130、4150、4160、4170

    4、酷睿I5:4430、4440、4570、4590、4670、4670K

    5、酷睿I7:4770、4770K、4790、4790K

    备注:主要使用H81/B85 Z87/Z97

    第五代:第五代处理器只有高端产品比如I7 5820K并且流行面不广,同样是Haswell架构22纳米稍有不同的是核心代号为Haswell-E 使用主板为X99(比较贵哦)

    第六代:LGA 1151接口;Skylake架构14纳米(目前在售)

    1、赛扬:G3900、G3900T、G3900E、G3900TE、G3902E、G3920

    2、奔腾:G4400、G4400T、G4500、G4500T、G4520

    3、酷睿I3:6100

    4、酷睿I5:6400、6500、6600K

    5、酷睿I7:6700、6700K

    备注:主要使用H110/B150/B250 Z170/Z270

    第七代:LGA 1151接口;Kaby Lake架构14纳米(目前在售)

    1、赛扬:G3930、G3950

    2、奔腾:G4560、G4600、G4620

    3、酷睿I3:7100、7350K

    4、酷睿I5:7400、7500、7600K

    5、酷睿I7:7700、7700K

    6、酷睿I9:7900X、7960X、i9-7920X、7820X、i9-7800X、7940X、i9-7980XE

    备注:主要使用H110/B150/B250 Z170/Z270

    第八代:LGA 1151接口;Cannon Lake架构14/10纳米(2种规格)

    1、赛扬:暂未公布;

    2、奔腾:暂时公布;

    3、酷睿i3:8100、8300、8350K

    4、酷睿i5:8400、8500、8600K

    5、酷睿I7:8700、8700K

    6、酷睿i9:8900、8900K

    备注:主要使用H310/B350/Z370

    第九代:LGA 1200

    1、赛扬:暂未公布;

    2、奔腾:无;

    3、酷睿i3:9100、9300、10100、10105、11100

    4、酷睿i5:9400、9500、9600K、10400、10600K、11400、

    备注:主要使用H410/B460/Z490/H510/B560/Z590

    第十代:LGA 1700

    1、赛扬:无;

    2、奔腾:无;

    3、酷睿i3:12100

    4、酷睿i5:12400、12490、12600K

    5、酷睿I7:12700、12700K

    6、酷睿I9:12900、12900K、12900KS

    备注:主要使用H610/B660/Z690

  • AMD CPU

    1970年,Am2501开发完成。

    1972年,9月开始生产晶圆,同年发行股票。

    1973年,1月第一个生产基地落成在马来西亚。

    1975年,AM9102进入RAM市场。

    1976年,与Intel公司签署专利相互授权协议。

    1977年,与西门子公司创建AMC公司。

    1978年,一个组装生产基地的落成在马尼拉。同年AMD公司年营业额达1亿美元。

    1979年,股票在纽约上市,奥斯丁生产基地落成。

    1981年,AMD制造的芯片被用于的建造航天飞机,同年决定与Intel公司扩大合作。

    1982年,新式生产线(MMP)开始投入使用。

    1983年,新加坡分公司成立,同年推出INT.STD.1000质量标准。

    1984年,曼谷生产基地建设并扩建奥斯丁公厂。

    1985年,被列入财富500强。同年启动自由芯片计划。

    1986年,10月,AMD公司首次裁员。

    1987年,索尼公司合作生产CMOS芯片,4月向INTEL提起诉讼,这场官事持的续5年,以AMD胜诉告终。

    1988年,10月SDC基地开始动工。

    1990年,5月Rich Previte成为公司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。

    1991年,3月生产AM386 CPU。

    1992年,2月AMD对Intel法律诉讼结束,AMD胜诉,获得生产386处理器的资格。

    1993年,4月开始生产闪存,同月,推出AM486。

    1994年,1月AMD与康柏公司合作,并供应AM485型 CPU。

    1995年,Fab 25建成。

    1996年,AMD收购NexGen。

    1997年,AMD-K6出品。

    1998年,K7处理器发布。

    1999年,Athlon处理器问世。

    2000年,AMD在第一季度的销售额首次超过了10亿美元,打破了公司的销售记录,同年Fab 30开始投入生产。

    2001年,AMD推出面向服务器和工作站的AMD 速龙 MP 双处理器。

    2002年,AMD收购Alchemy Semiconductor。

    2003年,AMD 推出面向服务器Opteron(皓龙) 处理器,同年9月,推出第一款桌面级的64位微处理器。

    2006年,AMD发布了Socket AM2,以取代Socket 754和Socket 939。

    2006年,7月24日,AMD收购ATi。2007年,PHENOM(羿龙),1.8-2.6GHz,64位,4核,65nm工艺,450百万个晶体管,SOCKET AM 2/AM2+。

    2010年,PHENOM II X6 ,2.6-3.3GHz,64位,6核,45nm工艺,904百万个晶体管,SOCKET AM 3。

    2011年,FX81XX系列 ,2.8-4.3GHz,64位,8核,32nm工艺,1200百万个晶体管,SOCKET AM 3+。

    2012年,FX8000-9000 VISHERA ,3.3-4.7GHz TURBO,64位,8核,32nm工艺,1200百万个晶体管。

    2017年,RYZEN7 1000系列(锐龙),3.03.6GHz 3.7-4.0GHz TURBO,64位,8核,16线程,14nm工艺,4800百万个晶体管,SOCKET AM4。

    2017年,RYZEN THREADRIPPER1900系列,3.4-3.8GHz 4.0GHz TURBO,64位,8-16核,16-32线程,14nm工艺,9600百万个晶体管,SOCKET TR4。

    2018年,RYZEN 7 2000系列,3.2-3.7GHz 4.1-4.3GHz TURBO,64位,8核,16线程,12nm工艺,4800百万个晶体管,SOCKET AM4。

    2018年,RYZEN THREADRIPPER 2000系列,3.0-3.5GHz 4.2-4.4GHz TURBO,64位,12-32核,24-64线程,12nm工艺,9600-19200百万个晶体管,SOCKET TR4。

    2019年,RYZEN THREADRIPPER 3000系列,3.5-3.9GHz 4.0-4.7GHz TURBO,64位,4-16核,4-32线程,7nm工艺,SOCKET AM4。

  • AMD GPU

    说到A卡就必须分开两时代来说,也就像中国历史的汉朝那样,同样是A卡可又分为ATI时代和AMD时代,ATI时代是从1985年-2006年,而AMD时代就是2006-至今。由于2000年之前对于显卡领域来说是一个百家争鸣的年代,所以我就从本世纪开始说起,本世纪的A卡都离不开一个词:Radeon,这也是21世纪A卡的代名词,后来也演变成Radeon与GeForce之间的PK。

    2000年Radeon显卡开端:Radeon 256

    2000年是显卡市场非常动荡的年代,昔日显卡王者3DFX被对手NVIDIA收购并取代其王者的地位,而其它S3、Matorx等厂商也难以与之抗衡,只有ATI依旧坚持着。在面对首款GPU之称的GeForce 256的强敌,ATI拿出绝佳的武器首款Radeon显卡Radeon 256,这也算是A卡真正被人熟的开端。

    这是一款采用0.18微米(1微米=1000纳米)工艺制造的显卡,有3千万颗晶体管,并且有两条着色管线,每条着色管线有3个光栅处理器。该芯片首次支持DX7和DX8的部分特性,具备当时最先进的硬件几何变形、光照效果以及图像剪切等功能,并且搭配上DDR显存后足以领先对手的GeForce 2 GTS。

    2001年ATI的第七代产品:Radeon 7000

    在前一年ATI的Radeon系列取得不错的反响,随后的产品也开始系统地推出了,而ATI真正被大家所知就是从这一代开始。而Radeon 7000一共有两款芯片,分别是高端的Radeon 7200(R100芯片)和低端的Radeon 7000(RV100)。

    Radeon 7200

    这一代的显卡也是基于0.18微米的工艺制造,拥有三千万晶体管,支持DX 7.0。Radeon 7000系列显卡除了2D以及视频方面的优势意外,还有多显示器支持和超前的DVI、TV输出也是吸引用户的亮点所在,这也是当时大多数同类显卡不所具备的。

    2002年之一首款完全支持DX 8.1的显卡:Radeon 8500

    如果说DX 7.0年代是ATI一直在追赶NVIDIA的年代,那么DX 8.1就是ATI吐气扬眉的年代,当时ATI发布了首款全面支持DX 8.1所有特性的显卡:Radeon 8500。 Radeon 8500采用了0.15微米的制造工艺,核心/显存频率达到275MHz/550MHz,并且采用了DDR显存使得内存位宽高达12GB/s!新一代的Smartshader引擎再加上Charisma Engine II、Pixel Tapestry II、Turform、Smoothvision等众多先进技术的支持,使得Radeon 8500成为当时最强规格的产品。遗憾的是硬件虽然强大,不过ATI的驱动并不能压榨出Radeon 8500的最大性能,以致于不能完全战胜GeForce 3。

    2002年之二马甲显卡、阉割卡大行其道:Radeon 9000

    Radeon 8500在下一代产品出来之前就成为了ATI主打低端市场的产品,衍生出多款的马甲卡和阉割卡,比如说:Radeon 9000、9000 Pro、9100、9200以及9250等等,这些其实都是基于Radeon 8500的R200核心演变而来的。

    总的来说,Radeon 9100其实就是一张马甲版的Radeon 8500,而Radeon 9000和Radeon 9000Pro采用了阉割版的RV250核心,Radeon 9200和Radeon 9250则是RV280核心(在RV250基础上多了一个顶点),单从型号命名上很难分辨出性能高低。不过在当时这也可以看做ATI当时的一个市场策略,不得已而为之。

    2002年之三首次真正意义上的领先:Radeon 9700,DX 9时代

    正当NVIDIA GeFore 4风头正劲的时候,ATI突然发布他们的秘密武器基于R300核心的Radeon 9700,这是首款支持DX 9.0的显卡,简直是给当时NVIDIA当头一棒的举动。由于NVIDIA对于DX 8.0/8.1寿命的错误预计,才使得完美支持DX 9.0的Radeon 9700显得格外的耀眼。

    采用当时相对保守的0.15微米制程,集成1.1亿枚晶体管,是首款晶体管破亿的显卡芯片。核心/显存频率达到325MHz/620MHz,并且它也是首款采用256bit的显存位宽令显卡,带宽接近20 GB/s是当时最高水平的代表。当时的“野史”是这样的,早在R200发布之初,R300就已经完成了样品。ATI之所以一直忍气吞声、按兵不动,其目的就是要麻痹NVIDIA。果然,面对突如其来的R300,NV方面毫无准备,只能加速NV30的研发进程,最后拿出屡次延期发布的GeForce FX 5800仓促应战。

    2003年催化剂第一次的出现,显卡小改款:Radeon 9800

    Radeon 9800采用了R350的核心,在架构上并没有太多的改进,工艺制程依旧保持在0.15微米,不过它的频率更高、性能比Radeon 9700更强。虽然GeForce FX 5900搭配上了256bit的显存,性能提升了不少,不过依然无法与高频的Radeon 9800抗衡。

    ATI终于意识到光有优秀的硬件也不行,还需要有成熟稳健的驱动支持,所以这次ATI启动了“催化剂驱动”计划,而“催化剂”一直延续到2015年才被全新的“深红驱动”所取代,不过版本号还是依旧保留。

    2004年新工艺以及X系列首秀:Radeon 9500 & Radeon X800

    上面提及到Radeon 9800虽然性能非常强劲,但是它的工艺还是比较老的0.15微米工艺,不过在2004年ATI就推出了基于先进的0.13微米13low-k工艺打造的Radeon 9500/9600系列。他们的核心是基于R300/R350衍生出来的RV 350/360核心,其实RV 350和RV 360两款核心上并没有什么区别,实际上RV 360采用了台积电更先进的0.13微米Low-K工艺,所以频率更高。

    也许是Radeon 9700/9800/9600/9550显卡取得了巨大荣耀,不过ATI可能有点沾沾自满低估了NVIDIA的实力。他们在2004年推出的Radeon X800 XT采用了架构上并没太大变化R430核心,不过R430芯片采用了更为先进的0.11微米low-K制造工艺,具备原生的PCI-E接口,拥有1.6亿个晶体管,工作频率为400MHz,像素着色管线提升至16条(部分产品使用的芯片为12条),顶点着色管线为6条,性能较上一代产品很大提升。

    2005年全面开启CrossFire的一代:Radeon X1900 XTX

    当年ATI的Radeon X800与GeForce 6800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局面主要是因为SM 3.0、SLI双卡互联和视频加速等技术方面的落后,而到了X1000系列中终于做到完美支持SM 3.0、CrossFire双卡互联以及Avivo视频加速,并且在硬件架构上ATI首次采用了Ultra-Theareding Dispatch Processor动态流控制,全面提高了SM3.0的执行效能,并且突破性的支持HDR+AA技术,可以说在架构上已经领先于GeForce 7系列。

    2006年动荡的一年,AMD收购ATI

    虽然ATI凭借R580成功夺回性能之王,在DX9时代的表现也为人称道,但此时NVIDIA以不在乎谁的产品最强,转变市场策略将重点放在成本与性能的平衡。终于到了2006年,产品的高成本投入加上市场的不良反应让ATI的财政报告日益难看,再加上NVIDIA的步步紧逼,一度将ATI逼上绝境。此时ATI将被收购的流言已经疯传开来,一开始离ATI最近的是Intel,不过最后的结果令人惊讶。终于在2006年的7月24日,AMD正式宣布以54亿美元收购ATI,这消息在当年可以晴天霹雳撼动了整个业界,至此ATI一共走过了21年流金岁月,这也宣布着一个时代的过去。不过A卡的故事并不会就这样的结束......

    2007年重整旗鼓再度出发:Radeon HD 2900 XT、Radeon HD 3870 X2

    正当大家都以为ATI就要“颓废”下去的时候,对“A”合并以后的ATI成为了AMD的图形部门,他们获得了更多的研发经费以及技术上面的支持。Radeon HD 2900 XT显卡是合并后首次发布的产品,它基于全新的R600核心,从这开始就进入了“HD”时代,而“HD”命名也一直延续到Radeon HD 7000系列。

    不过后来NVIDIA发布了强大G92核心,对AMD-ATI造成了不少的压力,然后A卡也放出大招直接推出了RV670核心,它使用了比NVIDIA G92更加先进了55nm制造工艺,无论是核心面积、性能、良品率都比对手的要高出不少。它完整地从硬件上支持DX 10.1,并且具有UVD、优化流式数据运算、灵活的多GPU交火平台、完整的PCIE 2.0多项新技术,而RV670代表作就是Radeon HD 3870 X2显卡,当时最强单卡。

    2008年田忌赛马策略的完美表现:Radeon HD 4870

    RV670的良好表现刚让AMD-ATI送了一口气,同时对手也放出G100核心的大招,AMD-ATI也开启了田忌赛马的策略,新出的RV770核心架构直指中高端市场,可以说是直接放弃了高端市场。其中RV770核心的代表作就是Radeon HD 4870,这是一款属于第三代的DX 10产品,是当时广大用户最具性价比的首选显卡。虽然当年高端市场被NVIDIA霸占,但中高端的市场AMD-ATI的Radeon HD 4850抢走了不少本来叔NVIDIA的份额。

    2009年最后一代ATI标志的显卡,完美收官:Radeon HD 5870

    虽然在高端市场上NVIDIA可谓高枕无忧,但实际上中端市场才是一块大肥肉,而Radeon HD 4870让AMD-ATI尝到了甜头,不过红色帝国不能无主,所以AMD-ATI在2009年9月23日发布了首款支持DX 11的显卡Radeon HD 5870,它强悍的1600个流处理器使其直接等上当时单卡的性能巅峰。

    Radeon HD 5870

    这一代显卡的造型被广大玩家戏称为“棺材”,四四方方的造型其实也是挺好看的。它不仅造型非常喜人,而且它的性能非常的强劲,无论是技术规格还是性能方面Radeon HD 5870都实现了对对手GeForce GTX 285的全面领先,这一次ATI的反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点。

    2010年A卡正式由AMD掌旗,效果不尽人意:Radeon HD 6970

    2010年的A卡上的标志也已经从ATI换成了AMD,这也是ATI正式推出舞台的一年,不过这一代显卡有点不尽人意,实际上来说它仅仅是上一代Radeon HD 5870小改款,性能提升并不大。Radeon HD 6970基于40nm工艺Cayman XT核心,它拥有1536个流处理器。但是性能方面还是敌不过对手的GTX 580,不过GTX 580的功耗以及温度缺是被人诟病的话题,但是后来AMD显卡也染上了这一个毛病。

    不过HD 6950也是A卡开核的始祖,HD 6950比HD 6970便宜不少,而且可以通过刷新BIOS摇身一变成HD 6970,尽管并不是所有的6950都能开核,但实际上这也成为了当时的一段佳话,从此之后几乎每一代的A卡都可以开核。

    2012年定格完后几年的GCN架构:Radeon HD 7970

    经过一年的沉寂,AMD励精图治终于发布了当时时隔四年的升级新架构:GCN架构,这种架构一直延续了4代。Radeon HD 7000系列是当年首款的28nm制造工艺的显卡系列,代号“南方群岛”。这款显卡不仅保留GPU性能,同时它还能提高GPU的计算能力,这也是当年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HD 7970/7950来“挖矿”的原因。

    当年的HD 7970在GTX 680未出来之前简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,完完全全吊打当年的HD 6970以及GTX 580,尽管在GTX 680出来之时HD 7970有点比不过,但是在后来不断优化的情况下HD 7970反超了一波。而HD 7970是当人不让的AMD销量和使用率最高的高端显卡,它的性能放到现在也与GTX 960以及R9 380X互有胜负。

    2013年“HD”的离去,“R”系列的火热:Radeon R9 290X

    在2013年的年初,NVIDIA放出GTX TITAN的大招打了AMD一个措手不及,而AMD历经半年终于发布了一款能与之抗衡的显卡Radeon R9 290X,这款显卡刚出没多久就爆出供电过热、显卡92℃降频等不利新闻,而NVIDIA也非常机智的把最后大招放出,GTX TITAN BLACK/780Ti,可以说这是A卡被打的措手不及一代。v

    Radeon R9 290X

    这一代AMD放弃了HD的命名方式,采用分级别命名方式,最高档的R9系列,而上一代HD 7970也换了一个新的名字R9 280X。而实际上小编觉得这一代确实有点像临时拼凑出来的,性能上并没有优势,而且温度以及功耗确实太高。不过它唯一一个优点是它是属于GCN架构家族,在后来的驱动优化下性能稍微反超了对手,不过再后来因为GCN架构的通用性在新驱动的带动下已经完胜对手,这也被广大玩家戏称:A卡一卡战三代。

    2015年首次使用HBM显存,首次采用水冷:Radeon R9 Fury X

    就在对手发布全新Maxwell架构的压力下,AMD也终于憋出了大招,搭配堆栈式显存的Radeon R9 Fury X。它是一款属于GCN架构体系的核心,流处理器单元达到恐怖的4096个,而显存方面也加入全新的HBM显存,它能够提供更高的带宽。从规格上来说比对手GTX 980Ti强大不少,不过性能方面只能说是互有胜负。

    Radeon R9 Fury X

    这是显卡历史上首款采用水冷散热的公版显卡,也得益于水冷散热,它满载的温度比对手GTX 980Ti要低不少,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。不过它的功耗依然还是很高,而这点也是AMD一直以来被诟病的点。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同门师弟R9 Fury Nano,从规格上它和师兄Fury X并无区别,但它使用的是风冷的散热,更加的短小适合放入小机箱里,也是目前为止最强的公版短卡。

    2016年GCN架构的第四代,能耗比大幅提升:Radeon RX 480

    Radeon RX 480这是今年A卡目前为止唯一一张新的显卡,它是基于第四代GCN架构打造的显卡,使用了最先进14nm制作工艺。可以说这一代的RX 480有点像以前Radeon HD 4870只打中端的味道,因为目前AMD并没有能与对手GTX 1070/1080抗衡的显卡,不过从能耗比上确实有很大的提升。

  • 完结篇

    (常用计算机术语整合)

    CPU:

    中央处理器

    GPU:

    显卡核心(也可代指显卡)

    RAM:

    内存条

    HZ:

    频率单位(GHZ,MHZ,KHZ)

    bit:

    带宽(位数)

    B:

    容量单位(TB,GB,MB)

    MOS:

    晶体管

    PCI-E:

    主板总线

    PCI-Ex16:

    显卡插槽

    PCI-Ex4:

    M.2插槽

    M.2:

    NVME,SATA协议(走PCI-E总线)的硬盘插槽

    SATA:

    SATA协议(走南桥通道)的硬盘插槽

    H...,B...,Z...,X...:

    主板芯片组

    XMP:

    内存条中产商预设的频率

    FAN:

    风扇接口(也可代指风扇)

    ROOT:

    开发者模式

    BIOS:

    主板硬件控制的底层中心

    VGA,DVI,HDMI,DP:

    显示输出接口

    USB:

    数据输出接口